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內**份全面研究僵尸企業的報告《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現狀、原因和對策》新鮮出爐。研究報告綜合測算了中國工業部門的僵尸企業比例,歸納了僵尸企業的特征,分析了造成僵尸企業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僵尸企業的建議。報告稱,超過51%的鋼鐵企業、超過44%的房地產企業、超過31%的建筑裝飾企業是僵尸企業。
現狀:中國僵尸企業的全貌
**,報告提出了新的識別僵尸企業的方法。如果一個企業在當年和前一年都被FN-CHK方法識別為僵尸企業(即企業獲得的貸款利息率低于正常的市場*低利息率),那么該企業在當年就是僵尸企業。相對于官方標準和學界流行的CHK標準,這一方法能夠較好地減少僵尸企業識別過程中的“漏網之魚”,又可以減少“誤傷”。其次,該報告分年份、分行業、分地區、分所有制、分規模、分年齡描述了中國僵尸企業的全貌。
報告指出,僵尸企業比例*高的五個行業是:鋼鐵(51.43%)、房地產(44.53%)、建筑裝飾(31.76%)、商業貿易(28.89%)和綜合類(21.95%)。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南部地區僵尸企業比例比較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僵尸企業比例較高。且隨著企業年齡的增長,僵尸企業的比例越來越高。成立1-5年的企業中,只有約3%的企業是僵尸企業;而在成立超過三十年的“老”企業中,約有23%的企業都是僵尸企業。
分析:導致僵尸企業的五個主要原因
(1)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政企合謀。為了政績和維穩,地方政府不斷給瀕臨破產的僵尸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輸血”,或者給非僵尸企業施加就業壓力和產量擴張壓力,然后再通過補貼和貸款來維持其局面。這使得本來不是僵尸的企業變成了“僵尸”、已經是“僵尸”的企業更加難以清理。如果一個企業獲得了更多補貼、或者冗員更多,那么成為僵尸企業的概率就更高。
(2)地方政府之間和國企之間的惡性競爭。一旦國家將某個行業列入重點扶持范圍,地方政府就一擁而上支持這個行業的發展,造成重復建設、產能過剩。在該行業出現大量僵尸企業之后,地方政府又紛紛提供優惠政策和補貼來支持當地企業,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扶持”來“擠垮”其他地區的企業。許多政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兼并、“以大吃小”,甚至在行業救助時直接規定只救助一定數量的大企業,這直接造成了企業間“競相做大”的囚徒困境。
(3)大規模刺激的后遺癥。2008年11月,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壓力,中國政府推出了投資總量約四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然而,四萬億投資計劃在一些行業引起了過度投資、盲目擴張,埋下了產生僵尸企業的隱患。
(4)外部需求沖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需求減少,使得出口依賴型行業和企業在短時間內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訂單不足、商品滯銷、資金周轉困難、投資方撤資,許多原本發展良好的企業紛紛陷入困境,甚至淪為僵尸企業。
(5)銀行的信貸歧視。2008年以后,國有和集體企業的利潤率在波動中下降,但負債率卻逐年增高;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利潤率一直比較穩定,但負債率卻有所下降。雖然國有和集體企業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卻更容易獲得貸款;雖然民營企業盈利能力非常穩定,但卻更難獲得貸款。
建議:減少僵尸企業的五條政策建議
**,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尤其是慎用產業政策。地方政府要減少對企業運行的干預,不要利用行政力量去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不要給轄區內企業施加超出其負擔能力的就業壓力和財稅壓力,不要給缺乏效率、生存無望的僵尸企業提供各種補貼或迫使銀行提供貸款。
第二,完善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指標,全面理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要警惕*后的結果是國企光是“做大”而沒有真正“做強”和“做優”。如果國企一味做大,必然陷入產能擴張的囚徒困境,必然導致更多產能過剩,從而產生更多僵尸企業。
第三,強化銀行的預算硬化。一是要加強對銀行體系的監管,二是要減少地方政府對轄區內銀行的行政干預,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銀行體系的相對獨立性。
第四,多渠道化解過剩產能,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網?梢钥紤]將過剩的鋼鐵、水泥、玻璃等用于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由中央政府或者幫扶的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債券代為支付。
第五,加快國企改革步伐,關鍵是明確國企定位。進一步對國企進行分類改革,明確哪類國企要承擔政治和社會功能,哪類國企是純粹的市場化企業。對于前者,限制數量,當做特殊企業來對待;對于后者,加強市場化考核,鼓勵做強做優。
報告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經濟改革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戰略和主要抓手。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就是加快淘汰僵尸企業。
編輯:中**都網